13583731873
生态箱的先锋气场
发布者:<新闻资讯 浏览次数:发布时间:2023-12-21 11:21:14

  在尝试改建的剧场中,大多都将重点改造对象放在自身的主体建筑上,而上海文化广场却另辟蹊径,利用剧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大打文化生态牌。他们在去年尝试了极具先锋气质的“生态箱”剧场,这一户外舞台的延伸和拓展让文化广场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

  地处上海市中心的文化广场曾经是上海市的标志性建筑,曾用名为“人民文化广场”。当时,上海的人口总数为600多万,而文化广场每次开会或演出,全上海差不多每四百人中就会有一人来到文化广场,具备名副其实的“人民”属性。2011年,重建后,文化广场重新对外启用。它的室内剧场演出特色日臻形成,而户外舞台却因为设计的缺陷,始终没被很好地利用起来。

  2014年,文化广场方面受到乌镇戏剧节的启发,想尝试做一个户外小剧场。恰巧得知加拿大KFS国际建筑师事务所总经理傅国华的设计团队曾在崇明岛上搭建过一个以废弃集装箱为建筑材料的度假村,并设计了一个三面环绕的舞台(形式和文化广场目前四面环绕的生态箱剧场非常像),便邀请傅国华利用文化广场户外舞台场地资源,在原观众席空地上搭建一个“生态箱”剧场。

  经过历时一年的论证、策划、筹备后,回收利用4个集装箱作为舞台结构材料,组合设计成

  一个四面环绕式舞台,观众坐于环形中央的露天平台,可通过360度旋转座椅观演四面舞台。傅国华说,室外的剧场很难做得好,因为空间不封闭,人就静不下心来看,气也聚不起来,“但如果把旁边都封起来,这舞台也会显得怪怪的。所以,与其把四周封起来,不如把另外三面的舞台也搭起来。”箱剧场的项目经理郑听雨介绍,这种形式的剧场在国内没有先例,几乎是唯一的,希望能给大家带来非常大的想象空间。

  这个户外剧场受到的场地限制其实远比看到的要多得多。周围有消防栓是不能动的,还有油泵房也需要隔开一定距离。所以,箱剧场最终的占地面积完全是由外因决定的。此外,在把集装箱运进场地时,因为地下的泥土太软,铲车都开不进去,一开进去就会凹陷。团队试了好多种方法,比如在地上铺了脚手架,不行再铺木板,又把车换成小型的,最终花了三倍的钱,装了三次才成功。

  老文化广场的主体建筑曾是一个能容纳万余人的无柱剧场,为了纪念老剧场,文化广场在户外制作了一个天蓝色镂空网架结构的复刻版,网架本身成了一座金属雕塑,被当作一种象征,它和剧院一虚一实,体现其来龙去脉。而“生态箱”剧场正位于文化广场标志的网架下方,也正因为网架的关系,让户外剧场的高度受到了限制。

  为了挑选合适的集装箱,傅国华亲自从吴淞码头淘来了两个40尺、两个20尺的集装箱,“要找到符合箱剧场要求的集装箱其实非常难,首先它得是被废弃的,其次又不能破到没法用,而且尺寸还要合适。”而这4个集装箱就正正好好塞进网架下。傅国华说,4个集装箱总共花费6万元,集装箱的改造除了切割好再装上玻璃的人工费,基本就没再多花钱。

  这些集装箱也没有再经过特别的包装,甚至原先印有的一些海运标识都被保留了下来,“我们就是要对大家说,这4个集装箱不是新买来装作二次利用的。如果你用1万块买来的东西,却要花10万去二次利用,这是假的。我们要二次利用就是要把它的剩余价值挖掘出来。”除了实打实的二次利用,箱剧场还是“零排放”,从集装箱上割下来的每一块铁皮都被利用了起来,达到了百分百的废物利用。傅国华还把一些金属废料做成了他为箱剧场量身定制的定制剧《河谷三号的故事》的主题雕塑,连最后一块长方形铁皮也做成了解释“零排放”的告示牌,让它成为了这座生态建筑最好的证明。

  目前在箱剧场演出过的《河谷三号的故事》《魔都,魔都!》两部剧都是根据剧场特性全新打造的实验剧,看着每一场演出惊心动魄地完成的郑听雨解释说,因为现成的剧本要在这环绕舞台上演出非常的难。“在这里演出的戏剧还是会存在一个问题,他们还是以传统的思维,是一个舞台接着一个舞台去表演的,并不是一起进行的。而我们《河谷三号的故事》是三个舞台同时在演,所以会有观众来不及看,他们有人就再买一场票来看。”

  为了充分的利用这一新颖的舞台空间,主创团队在该剧的编排调度上做了大胆的尝试。一个多小时的演出,不设上下场,三面集装箱里同时有戏在演。比如,《河谷三号的故事》的6位演员整场演出都在台上演,观众就像在看人们普通的生活状态一样,仿佛透过窗户窥看邻居家中发生的一切。演员们的表演也很具有连贯性,同一时间,你能知道不同的人在做不同的事情。因此,演员的一举一动都逃不开观众的视线,这对他们的表演素养和体力都是极大的考验。

  不过,露天的环境也会让演出碰到许多奇奇怪怪的问题。抓野猫,抓黄鼠狼,和跳广场舞的阿姨交涉……遇上这一些状况的郑听雨也是“醉了”,在“多重势力”的努力下,生态箱剧场在团队的努力下,还是基本做到了“闹中取静”,完成了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此外,还有演员调度的问题,“我们一般看到演员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不是慢慢走过去,而是蹦蹦跳跳地过去的,集装箱舞台从头走到尾长达60米,走一个对角也要30多米。这比控制一个普通16米左右的舞台来说,的确要难得多。”郑听雨回忆起有一场戏,是一个拉琴的小姑娘从这头出来走到另一头,正好要拉完一整段曲子。这其中就包含了很多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像是这一段路演员要走多快?拉琴的速度又要怎么控制?这都需要非常精确。所以,演员总是被“快点快点”“慢点慢点”的调整搞得很崩溃。

  相比这些,演出中临时下雨的问题可就更难解决一些。傅国华说起《河谷三号的故事》最大的缺憾,是灯光不敢多打,因为生怕在露天情况下下雨,灯就或非常容易坏,“所以今年做了可以淋雨的灯,可以在接下来的演出中打灯更大胆些。这就是要一直尝试才会了解的经验。”虽然,下雨的问题没办法避免,也遇到过雨量过大中断演出的情况,但令工作人员颇为感动的是,观众的素质整体很高,只要演出不中断,大家都会穿着雨衣继续看,很少有人提前离场。

  据郑听雨介绍,今年的箱剧场演出将从4月开始,慢慢的开始紧锣密鼓地排上档期了,而傅国华的新剧本也已经出了样。经过1年的磨砺,2015年的箱剧场似乎更值得期待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