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83731873
兰州不是唯一
来源:双层油罐    发布时间:2023-10-13 19:14:42  浏览次数:

  兰州水污染问题爆发后,一时间兰州成为化工企业导致城市水污染的代名词。青岛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一位工程师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不论埋地油罐、管线打孔盗油泄漏、化工企业污染,都有进入到水源地的风险。

  兰州水污染问题爆发后,一时间兰州成为化工企业导致城市水污染的代名词。人们不断追问,谁可能是下一个兰州?是否有多个“兰州”同时爆发的风险?

  “未来最大的危机应该是水源危机。而水源污染是一个系统的问题。”山东环保系统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对经济观察报记者直言。在其看来,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违规排放、农药化肥导致的地下水污染、城镇化发展导致的生活废水持续不断的增加等因素,都导致水源在不断缩小。国家环保部环境规划院水环境部主任王东也向经济观察报记者确认,“全国的饮用水水源地在缩小。”

  一位给中石油、中石化做环境安全认证的负责人田岳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下一个“兰州”,风险指数最高的城市,应该是经济提高速度过快、城镇化迅猛、房地产扩张快,工矿企业尤其化工企业相对集中,管线老化非常严重而管理又相对薄弱的区域。这些城市风险都比较高。

  从目前兰州爆发的水污染危机来看,石化事故泄漏是源头。田岳在给中石化下属一些化工企业做环境认证时,经常会给这一些企业指出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和风险。

  田岳举例说,全国共有70000多加油站。有加油站的地方,基本都有埋地油罐,埋在地下的油罐多数是单层罐。尽管这些埋地油罐很有严格的管理措施,轻易不可能会出现事故。但是单层油罐服役时间长,如果意外泄漏,那么问题就会很严重,一是有爆炸风险,二是污染土壤和水源。在地上出现泄漏可以每时每刻看到,但是地下就不容易被发现,防护起来也比较难。

  国家相关部委目前也在催促中石油和中石化将埋在地下的单层罐更新为双层罐。双层罐就是第一层破了之后,还有第二层保护。双层罐是未来的方向,但是更换起来数量众多,也不是短期能完成的。

  田岳说,环保部和中石油、中石化正计划开展检测,但是费用很高。每个加油站从埋入地下的油罐到加油机,都用管线相连,会有很多布点。检测就要采集土壤,进行化学分析,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和加油站那些埋入地下的油罐相比,化工厂的危险更大。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扩张,原本偏居城市一隅的化工厂,逐渐被纳入到城市主城区。化工厂已经在那里,但是城市逐步扩大,蚕食过来,城市越来越靠近化工厂。化工厂原有的管线加上城市供水、供热等各种管线交汇在一起,危险系数大增。

  目前“城市炼厂”是一个普遍问题。中石化组织的一个课题组正在专门对这样的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前一段时间,中石化还曾专门就“城市炼厂”问题组织去国外调研。国家安监总局也从去年底开始,下文要求全国各地加强对于原油成品油管线、码头加强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力度。青岛“黄岛事故”后,不单单是企业在查,政府安监等部门也在查。

  田岳认为,城市管网密集,风险指数比较高。据田岳介绍,管线分为很多种。像长输管线,以前经常说的西气东输一期、二期,就是输送天然气的长输管线,还有成品油和原油的长输管线,国内加起来要有几万公里。这些长输管线有的是原本就跨越城区,也有的是原来不跨越城区,但在城市发展之后被纳入到了城区之下。

  按照国家管道法,如果管道交叉,横向、纵向都有具体的距离要求。但事实上有些管线的铺设并没有完全根据相关要求去做。青岛黄岛管道爆燃事故,之所以处罚黄岛区相关负责人,主要是因为管线规划出现了问题。

  管线的风险不仅在于其出现一些明显的异常问题不易被发现,而且还在于其出现事故影响长远。根据当前对兰州市局部自来水苯指标超标事件的初步分析,周边地下含油污水是引起自流沟内水体苯超标的直接原因,其产生与原兰化公司分别于1987年和2002年发生的两次泄漏事故有关。

  随着诸多安全事故的频发,国家正在推动高污染的化工企业,都搬迁到化工园区,统一监管,便于水和气集中处理。上海石化园区就正在进行这种尝试。而青岛黄岛特大爆炸事故后,政府推动的石化企业搬迁也在进行当中,董家口是未来集中管理的石化园区。

  在田岳看来,城市管线的安全距离等都有相关法律可以依照,但是也有执行不到位的时候。政府与企业之间沟通协调也存在问题。

  田岳举例说,企业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向地方政府报告。但是究竟哪个部门来管,是安监的、环保,还是城市规划,很多时候还会遇到政府部门间的相互推诿。不过,和一些大企业相比,田岳认为,另一个较大的风险,是各种小型化工企业,“打非治违”的任务比较急迫。

  据统计,目前在全国已经登记的生产使用危险化学品的企业包括中石油、中石化在内共有24000家,中石油、中石化的化工企业总计在100家左右,家数不多,但是体量较大。剩余的就是中小型化工企业。没有登记的黑作坊,无法估计其数量。

  令人担心的还不是中石油、中石化这种大型国企,他们的体量大,但是管理相对严,措施多。剩下的都是中小企业。凡是大的石化企业周边,都会有众多的小化工厂,用中石油、中石化的原材料、辅料做加工。“中石油、中石化体量大,受到的监管多。地方环保局都有在线监测仪器,中石化等大企业已经把数据实时连到环保局的监测中心,方便环保局实时监测。一旦有波动,环保局就来了。但小企业有几率存在偷排现象,把有毒污染物排放,就可能污染水源。”田岳说。小企业上不起环保设备,有些不经过处理就偷偷排走了。有些小企业,在工商没登记或者登记了甲品种,实际上却在生产乙品种。如果监管不到位就会出问题。两万多家生产危险化学品的中小企业在东部沿海地区相对集中,沿江沿河比较多。

  小型企业非法排污,造成水源地污染风险指数更高,也是国家管理的重点。随着城市发展,大的化工企业要搬迁。但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小化工企业,由于要上污水处理设施要花很多钱,这一些企业一般会找个偏远地方,逃避监管,趁着晚上,偷偷排放。

  靠近水源地布局,也使化工企业对水源地可能带来的污染风险防不胜防。2013年5月,江西特大打孔盗油案告破,此案曾造成江西省永修县潦河水域大面积油体污染事件,导致永修县部分河流农田受污染,永修县城停水。类似打孔盗油这种问题在江西、山东、河南、辽宁等多地,都时时有案件发生。

  田岳说,违法分子打孔盗油,这有很大利益。但违法分子盗油之后,如果泄漏点控制不住,就有很大隐患。原油泄漏,污染土壤,并危及水源。长输管线几万公里,管道公司压力很大。

  青岛市市政设施建设工程设计研究院一位工程师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不论埋地油罐、管线打孔盗油泄漏、化工企业污染,都有进入到水源地的风险。因为土壤污染之后,城区有雨水管道和污水管道,污水管道是进入到污水处理厂,而雨水管道是可以直接排入到河流中的水体,导致污染源有进入到水源地的风险,污染下游河流,给下游饮用水源造成风险。

  根据水利部统计,中国669座城市中有400座供水不足,110座严重缺水。在32个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在46个重点城市中,45.6%水质较差,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9个严重缺水。时隔多年,水源地在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背景下,是呈现越来越缩小的趋势。缺水也变得更严重。

  一面是缺水,一面是污染。胶州市环保局党委副书记庄金良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在全国存在着个别企业违法成本低的问题。有些企业不愿意在环保设施上投入本钱,宁可投入到房地产,却不承担社会责任,违反环保规定,超标排放废水废气。

  青岛胶州市正在加大水环境管理力度。2013年12月26日,《胶州水环境治理方案》通过了专家验收。胶州也投入了不小的本钱,2013年,胶州市委托国家环保部环境规划院编制了《全市水环境治理方案》,2014年重点建设7座镇级和9座区域集中污水处理设备及配套管网。项目总投资5.2亿元,污水处理总规模6.5万吨/日,辐射383个村庄。

  庄金良在调研中还发现,除了工业污染作为点源污染外,面源污染是更严重的污染。比如大面积农作物一年两季,农民使用的化肥,不能够做到科学施肥。30%能用于农作物,70%是进入土壤了。老百姓缺少这个意识。农药污染,80%进入土壤,20%用于杀虫。很多农民都这样做,但是没有有效的监管。

  如今很多地下水中的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超标严重。现在已经不敢喝地下水了,改成喝地表水。环保局也在推广能减少污染的配方肥料,但是比农民正在使用的化肥成本高,没有政府投资或者补助,农民不去使用。使用什么样的肥料更环保,到底谁来监管和培训农民使用,都是问题。

  庄金良表示,水污染再不格外的重视、水源再不治理,是很危险的事情。最后一滴水真的可能是人的眼泪。保护一个水源地很难,毁坏一个水源地却很容易。而目前的多头管理,也让环保部门在行动上多受掣肘。有一位地方环保部门人士对经济观察报吐槽,我们是最对不起人的人,很尴尬。现在出了问题都找环保局,承担各种骂名,但是却没那么多的权限。比如一个企业出了环保问题,主管部门是建设局,环保部门很多工作要去协调建设局,给建设局发函,环保局就等着。建设局愿意去做就去做,不愿意去做就不做。又比如企业环保违法违规,要与公安部门协调,人家认为不必抓,就要搁置。

  地方环保部门也在呼吁,给环保部门下放一些权力,比如可以强制封存扣押违法设施,可以扣押相关负责人。所有责权利可以统一在环保部门之下。在环保部门有类似环保派出所,也可以是公安人员常驻环保局,就能立即处理很多事情。有些环保问题,稍纵即逝。比如偷偷排放污水,等到环保部门发现再去协调公安,人家听到风声早已经收手。只有现场抓住才能有效。

  庄金良表示,更大的监管要放在中小企业上,大企业环保意识、治理措施、环保手段等方面相对较好,中小企业问题更多,一方面发展经济,怎么让老百姓富裕起来,一方面要控制环境污染。这一些企业都在想,我这点污染不算得上什么,但是每家合在一起,污染不可估量。

  庄金良说,环保部门不是不作为,而是难作为。没有法律支撑,现在执法很困难。环保部门没有强有力的法律依据惩治他们,顶多是劝说和罚款。严重的移交法院强制执行。法律不支持环保部门强力执法。听话的还行,不听话的也没有太多办法。行政命令让企业停止生产,但是人家不听你也没办法。环保人员有时也是弄得灰头土脸,还有一大堆责任在这里压着。“立法的速度,远远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没有与治理污染配套的法律和法规,解决不了问题。法律模棱两可的好处是,可以灵活处理很多事情。给一些企业逃避处罚和法律制裁找到了空间。一个问题出现之后,可以拿出多部法规。必须抓紧修订和尽早颁布一部适用的、可操作的、有效率的法律。”上述环保负责这个的人说。

/

重视合作,确保质量,信誉承诺